我們將在這一個專欄陸續分享從台東家立立傳來的見證.
首先讓我們來讀這兩位看似前程似錦的年輕人的心路歷程,為什麼他們捨棄好的工作和大都會的生活,去到台東偏鄉呢?
我為甚麼來到家立立◎李天皓 2014.12
是神帶領我來到家立立的。
起點
大學畢業,服完替代役後,覺得人生到了另一個起點,應該好好整理一下。感謝主,讓我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也給了我許多的安全感。因此,在邁入人生的下一階段前,我把當兵所有的積蓄都奉獻了出去:這是一個由全然擺上開始的起點,我是這麼想的。
神的回應很奇妙,當時我正在準備出國留學,期間玩票性質地去報名了一個訓練、仲介台灣以及日本學生到美國大學教語言的計劃。因為是玩票,也沒有花甚麼時間準備,結果我卻被分配到當年條件最好的學校: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本來我選擇的學位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但開學前,收到了我們系主任的一封信,提到她看了我的資料,覺得我比較適合她們新開的系:整全經濟發展管理﹝Integ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agement﹞。這個系是從上帝造人的樣式為出發點,思想如何透過經濟以及其它學科與專業來幫助人發展,回到上帝喜悅的樣子,並且透過計量經濟學的工具評估國家的政策、企業的運作、非營利機構的專案是否造成實質上的影響﹝impact﹞。這兩年的學業,由於我在大學教書,所以學校給我全額獎學金:除了不用付學費外,每個月還有一筆充裕的生活費,神的預備真是超過人的所求所想!
定焦
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雖不完美,但還算是個願意委身、捨己的基督徒--直到2012年利用暑假從美國返台,在一個全國高中生門徒營中當輔導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多東西是放不下的。
那是一個辦給高中生的獻身晚會。在當中,我向神求:「主啊,求你讓我能夠直接與你面對面,只要一次就好,讓我不僅從理性上認識你,也能直接的經歷你。」結果,神問我:「你是否願意把和女友的關係全然放在我手中?」「主啊,你這是希望我分手嗎?可是我們的交往,一路上都充滿了你的祝福,你這是甚麼意思呢?」神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一番沉默後,因為知道凡事一定有神美好的旨意,我硬著頭皮回答:「好吧,我願意。」
願意把自己看重的感情交在神手中,其實心裡挺得意的。不過神沒有放過我,在主領人問我們願不願意全然委身時,神讓我看到兩個清楚的影像:一個是我開著賓士車,從車裡看出去,賓士的標誌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另一個是我走在一間用漂亮的木頭地板裝潢的房子裡。突然,我沒辦法答應神了。原來,開高級進口車、住在漂亮的公寓裡,是我一直以來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會擁有的生活;原來,在我內心深處,對於享受物質生活是如此難以割捨。
感謝主的憐憫,賜我力量,讓我仍然願意全然擺上。現在回頭看覺得好笑,但當下,我像個心愛的玩具被拿走的小孩般大哭,一面哽咽,一面答應神:「主啊,我願意。」
當晚,我簽下了願意全職服事主的小卡,願意把自己的職業獻給神。這讓我在看事情時,有了不一樣的眼光。感謝主,幫助我重新定焦在他身上。
出去
回台灣後,一次偶然下,在台東與方芳牧師一起用餐。席間聽到方芳牧師介紹家立立的事工,特別是秉持道成肉身精神的部落星光據點,讓我印象深刻。剛好我在研究所學的可以幫得上忙,便承諾方芳牧師成為志工替家立立基金會做影響力評估﹝impact evaluation﹞。
家立立基金會是一個很特別的機構。由於評估工作需要做不少的實地調查,前後我便和家立立同工一起作息了兩週。期間,我看到了部落同工在主面前的委身,以及他們對於部落居民深刻的認識,也看到家立立辦公室的同工在主裡的調整、更新以及成長。
做影響力評估時,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到適當的評估標的。在部落裡,我訪問了幾位母親,問他們在星光老師來之前和來之後有甚麼不同?結果我得到了一樣的答案:我們看到希望。能在絕望之處帶來盼望,這是多麼有價值的事工!
評估架構的設計告一段落後,方芳牧師邀請我成為家立立的同工。若是加入家立立的團隊,對於家在台北的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改變。不過尋求的過程中,神一直開路,也讓我確定在生命中的此時此刻,家立立就是神乎召我站立之處。
研究所的訓練,為我預備了事工上所需的技能;服事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挑戰,但兩年前的獻身晚會中,與神真實的拉扯與決志,卻成為支持我的重要力量。我還很年輕,還有許多需要被裝備、調整、修剪的地方。但越服事,越認識到主豐豐富富的預備、愛和大能。願一切頌讚、榮耀都歸於主。
歸零計畫 ◎吳雲龍 2014.05.16 第一步:檢視自己的內在動機
5月9日是我們家踏上台東服務之旅的第一天。從台中開車到台東,一路上都下著雨,好似在跟過去說再見,有點不捨;但對於前方的未來,卻是滿心期待。
快到台東的時候,老婆突然問我:「部落的人問我們為什麼來這裡、來這裡要做什麼時,你要如何回答?」一開始,我用了一些很正當的理由來回答老婆,但是我們彼此都覺得這些答案有點冠冕堂皇,不那麼實際與貼切。於是我們夫妻倆在車內安靜下來,原本對未來服事的期待與盼望,瞬間被自己問的問題給挑戰到了!
沉默一段時間後,我用原住民的口吻回答老婆:「為什麼來這裡?是因為要來這裡生活的;來這裡要做什麼?是要跟你們住在一起的。」講完後,我們倆在車上哈哈大笑,覺得這個答案好像比較合適,不冗長、也不複雜,更重要的是不太有距離感,並且實際上這正是我們要做的事,也貼近部落星光據點的宗旨:道成肉身,住在他們中間,陪伴他們,與他們一起面對、一同成長。
重新檢視一番自己的內在態度後,我們調整了來部落服務的心態與切入點,也找到了來部落服事最真實的原因。
第二步:調整自己的行動態度
5月12日是我們來到台東的第4天,也是我們向基金會報到的日子。報到完成、與基金會同仁們彼此認識後,我們就回到部落據點二號,繼續整理從台中搬來的家當。
下午,一位部落的在地人來家中拜訪我們,她是我們台中朋友的同學,也是這個部落的社工。短暫寒暄後,她便與我們分享部落的現況與發展。這些資訊是我與老婆相當需要的:因為從部落自己人了解部落,是最快認識部落的分法之一。友人的分享,讓我們增加了許多對部落的熟悉感,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分享在部落辦活動的經驗。
不論友人自己、或是外來的教育單位、教會團體、社福基金會等,來部落辦活動時,都經常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沒有人來參加。即便活動內容再好、對部落的居民再有幫助,仍是門可羅雀。原因呢?當地人會說:「你們的活動很好,但是我總要先餵飽肚子吧,等我有多的時間再去參加,謝謝啦!」
友人的分享,帶給我不小的打擊。來台東之前,我已準備了許多實用的工具與技巧,磨刀霍霍,就等著來部落實踐!結果,這裡的人並不一定會參加我們精心準備的活動與課程,一種不被需要的感覺在心中盤旋著……。
我的失望寫在臉上,老婆則看在心裡。朋友離開後,老婆問我是否受到了打擊,又開玩笑的說,還沒上場,我就先被挫敗感壟罩了。接著,話鋒一轉,老婆安慰我道:『上帝就是看見部落有需要,才帶領我們來這裡的。不要急,你應該先享受這裡的生活。你不覺得開車經過這裡的道路很美嗎?後面有山、前面是海,以前住西部都市的時候,不知要花多久車程才能看到如此美景?況且還不見得比得上這兒的景色。我們先來好好經歷上帝對這裡的祝福吧!而且,我們並不是來這裡辦活動的,活動就給別人辦吧,我們是來這裡與部落的居民們一起生活的,不是嗎?』
我常常用「自我」的眼光來事情,卻忽視了眼前的一切,而這也影響了我的行動方式。更深的探索後,發現這是態度的問題。來到部落,過去的訓練是會派上用場的,但並非唯一的方式,也不一定是要優先執行的。我需要先「從心」與「重新」調整自己的態度,讓行動更適切部落。
第三步:放下自己的價值判斷
藉由老婆的提醒與安慰,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透過不斷透視內在的真我,找到我原本的動機與態度。即使在來台東之前,就告訴自己要謙卑學習部落的文化與習慣、要放下過去的思考模式與行動方式,但長久以來工作上的訓練,早已把「看到」、「分析」、「找解決方案」的模式烙印成我的生理反應,不是說要放下,就能馬上放下的。但是,在部落,不放下也不行了!這裡目前並不需要這樣的價值判斷方式,感覺上他們也不歡迎這樣的處理模式。對一個工程師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也使我看見自己的驕傲與自以為義的態度。若是要進入部落,成為他們的真實幫助,我必須有所改變,我需要認真地回到我的內心,好好地作個決定:放下自己,虛心受主管教;調整自己的步伐,跟上主的腳蹤。
第四步:重拾自己的屬靈身分
調整是漸進式的,目標卻是明確的。先放下,才能有新眼光,也才知道該如何重新拿起。感謝神,願意使用我,願意調整我,使我成為合主用的工人。在部落的事奉,我們將自己「歸零」,讓聖靈帶領我們行動,就如聖經腓立比書二章3到11節所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 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 神。」主耶穌已為我們立下榜樣,使我們可以依循,重拾那合神心意的屬靈身分,在地上、在部落,展開我們的歸零計畫,執行心的調整與新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