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臭嗟草、臭臊草、蕺兒根、摘兒根
科 別:三白草科
原產地:中國南方各省區,西北、華北部分地區及西藏也有分布
植 株
為多年生草本,因其莖葉搓碎後有魚腥味,故名魚腥 草。魚腥草植株矮小,莖下部 伏地或作地下根狀莖生于淺層土壤中,白色,節上生根﹔莖上部直立,葉心形或寬卵形,常見綠色,偶有紫色﹔花期 5~6 月,果期10~11 月。魚腥草生命力極強,直接用其根莖插于潮濕 泥地,即可成活,并生根發芽,廣為繁衍。以葉多、色紅、有花穗、魚腥氣濃者為佳。
用 途
食用:嫩葉可食用,煮成湯後,鮮嫩可口,腥臭盡除。
藥用:清熱利濕,消腫解毒,利尿,抗菌,抗病毒, 消炎,擴張血管。性味:全草:辛、涼、酸、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制肺癰,肺 熱咳嗽,小便淋痛,水腫;外用治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校園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