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美味新關係

讓愛上餐桌,溫情又有質感的交流 / 陳之華

在搬回台灣這一年來,因為跨文化的環境轉換、舉家遷徙的忙亂、自己工作與孩子課業的調整壓力以及多年未回家鄉,讓我們一家忍不住要四處打牙祭的彌補過去六年來無法真正享受到的台灣美味。

所以晚上在家裡開火煮飯的機會,與先前在國外旅居多年的自家炊食生活,實在無法相比。雖是如此,除非晚上我事先有規劃好的活動或演講邀約等等,不然我一定將時間保留給孩子,和她們一起談心,共度夜間的家庭時光。仔細算起來,我和女兒們每個星期總有幾個晚上,是一起在「餐桌」上邊吃著鄉土美食,邊談天說地呢。 共度晚餐時,我們都聊些什麼?

就讀國二和小六的女兒們,每天下課回到家,總是抓著我這媽咪,希望將學校的大小事情一吐為快,不論是學校升旗時的趣事、課堂間的喜怒哀樂、同儕間的友誼演化,還是跨文化變遷的體認、國內外教育理念差異等等,她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要說上一堆;而我也就成了她倆心靈雞湯的滋潤源,藉著傾聽女兒認為的重要大小事,來和她一起回味每天的身心歷程。

記不得有多少回,我們一起吃著飯、聊著天,兩個孩子輸人不輸陣的接力賽一般,說啊說不停。

當然,每日的生活與心情,總多少有些不同,她們不是每天都一定興高采烈的想要不停地分享生活點滴;有時,孩子一天上學下來也真是累了,只想有一搭沒一搭的說幾句話、吃幾口飯,或乾脆發個呆、打個盹之後,又心急著去背頌老師規定的課文與解釋。

有分享、沒分享,做媽咪的我都覺得OK,因為我非常清楚,在現階段的國中生活裡,一週只要擁有幾個晚上和孩子們共享溫馨又具有親子質感的晚餐時光,就很令人心滿意足了。

晚餐時分,是讓孩子們一起分享點點滴滴的時刻,我不會在桌邊檢討孩子的課業與在校表現。有一回,我和小女兒兩人在住家附近用餐,看到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也來吃飯;女孩年齡很小,看起來像小學初級階段。但卻在她們點完餐食還沒開始吃時,那位母親立刻拿出孩子的作業本,來一一檢視、訂正,並且旁若無人地大聲斥喝:

「妳書是怎麼讀的?!怎麼會錯成這樣?!來,給我念一次… 再念一遍!妳這樣還想要再學啊?真是的!怎麼會念成這樣?!這有這麼難嗎?……」

我和小女兒坐在她們三位的前一桌,聽得真是目瞪口呆!一位母親當眾對孩子的說話方式竟可以只是大聲斥喝與反覆責罵,唉!我帶著女兒離開餐廳時,瞥見那位母親極為氣惱的臉孔,也見到了小女孩惶惑又無奈的表情,我和小女兒對看了好幾眼,一邊走出餐廳,一邊猛然搖了好幾次頭。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挽著小女兒的手臂,她也緊緊握我的手掌,剛才餐廳裡隔壁桌的一家晚餐時光,那種充滿課業檢視與苛責斥喝的氣氛,依然瑩繞在腦際…

我問女兒:「媽咪有這樣跟妳說過話嗎?」

「沒有,從來沒有。」小女兒搖頭說。

「我這個媽咪,好像當得還不錯吧?」我有些故作驕傲地說,女兒咧嘴微笑著點點頭。

但,那晚我一再思索,當媽媽近十五年來,我從來都沒有為了孩子的成績如何,對孩子斥責;在家中是這樣,在外頭更不會出現。既不會因為孩子學習上的不解、疏失而大聲叱罵,更不會在好不容易相聚的晚餐桌上,在孩子累了一天的傍晚時分,拿孩子的功課與學習表現,數落、責怪一番。

親子關係建立的基礎,本就是溫暖關懷、悉心呵護與寬容體諒,少一點責罵,不是縱容、溺愛,而是把至親之人在外「打拼」一日之後的挫折、沮喪,一一抹平、化解,而不是再加深、加劇那種無以名狀的壓力。

少了真心愛護的質感與暖暖愛心的放送,少了以孩子為中心的交融舞台,那任何一次晚餐的相處,只會成為家人之間一種無形的壓力罷了。而一家相聚時光拿來批判、責難,更將成為孩子一生難以磨滅的沉重心靈與記憶負擔。

我深深覺得「愛在餐桌上」,除了我們心甘情願地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共享身心靈兼得的晚餐之外,溫情對談、心聲融匯、傾吐與傾聽自然交流,絕對勝過於任何一種徒具形式的美食佳餚與共餐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