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由來

在一百八十多年前,台北平原的農地已大致開發的情況下,水圳的開鑿也往旁邊的陽明山發展。在那個沒有怪手電鑽的年代,平原上開溝鑿圳已是不易,在芝蘭堡坪頂的大坪尾地區要引水種稻,需要穿越鵝尾山,引對面坪林溪的水才能灌溉。要用民間的力量鑿穿鵝尾山相當不容易,當地居民何貴等八股首,花費龍銀五百五十元請新莊的水圳開鑿工程師劉佛祐及林錦仲來設計施工這一條水圳。

坪頂台地旁的這一座山叫做鵝尾山,其中最窄的地方就是鵝脖子的部分,但如果要打通也大概要鑿60公尺左右的隧道,那時候除了沒有現代的電動機具外,也沒有精密的測量工具,據說是用插竹子的方式來做記號,不小心漏了一隻,可能就歪了,除了隧道挖進去之後,方向不是這麼容易判別之外,還可能會碰到堅硬的大石頭需要避開,所以隧道進去之後可能就怎麼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的蜿蜒著,發現方向不對還可能要來個90度的大轉彎,雖然如此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道光十五年,還是把水圳開鑿成功了,第一條坪頂舊圳長約三公里,從隧道入口端往上游1.2公里即達水源頭,海拔468公尺。這條水圳遇山開鑿隧道,出隧道沿著山壁一路開挖,旁邊可能就是陡坡,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水泥可以固定溝壁,挖好的圳道有可能因為氣候或者是地形因素而崩塌,施工起來非常的困難,但是有了這次的開圳經驗,十四年之後芝蘭堡坪頂的狗殷勤地區田園業主邀七十多人集資龍銀一千元,同樣引坪林溪的水經內厝溪開鑿坪頂新圳,圳道約四公里,這次鑿穿鵝尾山的隧道約長三百公尺,水源頭係舊圳隧道入口端後約120公尺的分叉路口右轉,並順延步道而下約150公尺接新圳水道,左轉並沿水圳往上游方向約600公尺即達,海拔434公尺。

坪頂古圳

坪頂新圳隧道

登峰圳

隔了六十年已經到了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二年),吳超鄉(舊名吳登峰)出資金票金六千五百三十元,興建了坪頂附近最後一條的水圳即登峰圳,水圳長約七公里,因為穿山隧道口位置在山嶺的下方,故隧道的長度也就愈長,大約貫穿四百公尺,至此合稱為坪頂古圳的三條圳道均已完工。登峰圳灌溉了現在平等里、溪山里地區台地的農田,引香對溪「香對礦坑」内的水源,沿途更匯流內厝溪等溪流,水源豐沛灌溉區廣,水源頭自萬溪產業道路往頂山方向約150公尺的山泉匯流處即是,海拔426公尺,為三條水圳最低者。這三條水圳現在均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平等水利小組管理。


如果要一探隧道的位置,三條隧道出入口如下:

坪頂圳隧道口

由平等里清風亭往坪頂古圳親山步道方向,約150公尺處(沿水圳方向),到達隧道入口。

坪頂新圳隧道口

由平等里玉皇宮公車站牌旁(平菁街93巷)進入坪頂新圳,往上游方向約600公尺處,到達隧道出口。

登峰圳隧道口

由平等派出所往平菁街95巷,順著登峰圳上游方向約500公尺處,到達隧道出口。

資料來源:『走讀戲遊探水圳: 坪頂新圳170年暨登峰圳110年紀念手冊』/楊人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