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緣起

若農業是臺灣重要的養分來源,那農田水利則是維持養分循環的命脈。

臺灣是個農業大國,為了維持農業生產,農田水利灌溉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換句話說,若說農業是臺灣重要的養分來源,那農田水利則是維持養分循環的命脈。為了調配各區的灌溉用水、維護管理灌溉系統,維持農田灌溉用水之供應,以及排除多餘的水量,臺灣設有十七個農田水利管理處負責以上事務。各管理處除了有其悠久的歷史外,各轄區內更有許多豐富的農田水利文化資源與特色,但過去因缺乏包裝及宣導,導致一般民眾對農田水利文化頗為陌生,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102年函頒「農業發展計劃-農田水利建設成果宣導計畫」,期待各農田水利會可以運用既有的設施資源,營造當地的農田水利文化特色,透過各種活動讓民眾認識並瞭解各地特有的水田文化、水利設施、生態工程等成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素來以秉承政府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為宗旨,事業區域為臺北市北投、士林、南港、內湖區及新北市汐止區,灌溉農地面積約為630公頃,有23條灌溉圳路,也富有其農田水利文化特色。例如臺北市第一個正式登錄為「文化景觀」之文化資產的「坪頂古圳」、臺北市的綠寶石-「關渡平原」、供給關渡平原農作水源「八仙圳」以及「洲美九份溝」生態水圳等。

為了配合政府宣揚農田水利事業文化政策之目的,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自103年起辦理包含環境教育、人才培訓以及水利設施推廣宣傳等相關活動,並將諸多成果藉由舉辦各項農田水利文化宣導活動向民眾推廣,讓民眾瞭解管理處的定位與功能,以及各項水利設施和灌溉系統的重要性,不但兼具「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功能,受益對象除了「農民」外,還包括「全體市民」。

因此,本計畫將延續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歷年農田水利文化宣導活動之成果及精神,提供民眾良好的農田水利文化體驗,帶領民眾瞭解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在現今整體社會型態上扮演的角色、功能及定位,並增進社會大眾對農田水利事業文化的認識,並可讓參加人員在休閒遊憩之餘,認識與珍惜在地的農田水利文化,體認到農田水利與自身的關係,進而達到宣導、教育與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