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生态系统与大气研究(SubTropical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Research, STEAR)团队将依托福建三明野外观测站,新建“物质通量-大气环境-遥感应用观测平台”(FLARES:FLux, Atmosphere & REmote Sensing platform),在已有的小尺度生态观测平台以及已开展的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基础之上,建立时效性更高、尺度更大及应用更广的观测平台。并以此观测平台为核心,建立涵盖多层级(地下→地上及林下→林上/冠层顶)、多空间尺度(植株→生态系统→区域)及多频率(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多变量长期观测、机理研究及模型开发的综合体系。
利用通量及大气环境观测开展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动力学机理研究,并开发适用于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各生态过程的机理模型;
通过通量与光谱观测的结合开发可从光谱数据反演碳、水动力学过程的算法或模型;
结合生态过程机理模型以及光谱数据的反演算法/模型,建立生态系统或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模型,以用于模拟或预测该类生态系统及区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演变;
最终将这些小至中尺度的模型耦合至全球陆面模型中,用于模拟及预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演变。
福建师大地理学院教授、加拿大高级首席科学家(2003)、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06)。1982年获南京气象学院学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里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主编、Journal of Geophyis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和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副主编、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编委、美国通量观测网络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植被遥感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多伦多大学。先后在加拿大遥感中心,加拿大环境部,南京大学,多伦多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大气化学模拟、遥感和反演,及碳水耦合循环模拟方面的研究。共发表和合作发表SCI论文80多篇,文章总引用次数达3000次以上。 H指数为27(Scopus)。是BEPS生态模型的早期主要开发者。其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根据臭氧探空资料完成的全球长期臭氧气候集,被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对流层臭氧评估报告(TOAR)等多次采用。
Copyrights @ STEAR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